哈尔滨传媒职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我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全面提高课程育人实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黑龙江省《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系列会议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龙江优秀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龙江特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肩负龙江振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建设目标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健全协同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政体系,推动所有高校、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完善示范引领机制,选树一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申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带动我院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三、建设内容
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龙江“四大精神”教育和“五色”教育。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省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实现中国梦。
——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加强对《宪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的教育学习,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我省高校优秀教师的榜样力量,将以王大珩院士、马祖光院士、刘永坦院士、杨士莪院士等龙江高校优秀教师代表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集体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主动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龙江振兴的爱国奋斗、建功立业浪潮中,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深入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把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共同抗击疫情斗争作为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断坚定爱国力行的使命责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筑牢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
——强化龙江“四大精神”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等龙江精神的核心内涵,践行忠贞报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等高尚精神。引导学生在重温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在缅怀先辈中传承红色基因,在镜鉴比较中反思差距不足,在抚今追昔中激发昂扬斗志。
——开展红绿蓝金银“五色”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感受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油田、大粮仓等自然与人文资源所蕴藏的精神力量。以龙江“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以龙江“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环保意识;以龙江“蓝色”高新科技创新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以龙江“金色”现代农业教育,培育“大国三农”情怀;以龙江“银色”冰雪文化教育,锤炼顽强意志。
四、建设任务
(一)落实课程思政主体责任
我校书记、院长为主要负责同志为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学校结合我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教师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中践行初心使命,肩负起“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使命担当,把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如同一场沁入学生心田的濛濛春雨,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们铭记使命与担当。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根据我院专业特色和发展目标,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细化建设任务,加强经费、人员、政策等协调配套。各分院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全体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师层面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国家和我省经济发展需求,依据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把价值引领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将育人指标置于毕业要求之首,将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各类课程、教材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
我院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要,开发能够体现课程思政理念、彰显学校特色优势的课程,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公共基础课程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提升审美素养,培养劳动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体现课程广度、深度和温度,集历史与现实、本土化与国际化、知识性与人文性于一体,与弘扬真善美相结合,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实践教育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以及弘扬劳动精神。
(三)分类推进专业课程思政
要发挥专业课程在价值引领中的独特优势,遵循文、理、工、艺不同类别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完善育人目标,明确育人内容,找准育人角度,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让每位老师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在文学、哲学类专业课程中,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传承和弘扬龙江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龙江爱国主义文化资源,传承红色经典,传播红色文化;在管理类专业课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帮助学生了解我省在“一带一路”、哈尔滨新区等建设中面临的重大机遇,增强学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龙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主动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艺术学类专业课程中,要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我院结合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落实好分类推进相关要求。结合高职专业课程以技能实训课为主的特点,设置差异化的课程思政目标,挖掘培育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德育元素,将社会责任、爱岗敬业、团队协作、身心健康、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劳动竞技、文化传承、创新创造等元素和典型案例贯穿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品德高尚、敬业爱国、技能精湛、创新务实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意识
各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育人能力评价的第一标准,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准绳,让教育者先接受教育,引导教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依托龙江高教大讲堂、职教大讲堂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通过黑龙江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联盟等渠道持续开展各个层面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构建多样化培训体系,把课程思政作为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培训等各类培训的重要内容,分层次类型、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线上线下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教学能力竞赛等活动,确保覆盖全体教师。要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创建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要通过“课程双负责人制”“结对子”等方式,搭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合作平台,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交叉、良性互动的教学团队。要加大课程思政工作宣传力度,形成全院教学系统了解和认同课程思政的积极氛围。
(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管理
我院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考试考核等各环节。要规范教材选用制度,我院坚持党委对教材选用进行政治把关和总负责制,确保选用教材价值导向正确。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要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鼓励采用“微课”“微视频”等现代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要健全教师教学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切实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作用,利用龙江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重走抗联路、青春志愿行”“传承北大荒精神、知识服务三农”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
(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我院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教研组,统筹资源,并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研组在专业教学组织的作用,聚焦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在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申请中,支持课程思政研究专项申报;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遴选过程中,积极支持课程思政类优质项目申报。鼓励我院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究,加大对高水平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总结汇编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扩大哈传媒课程思政建设影响力。
(七)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我校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校院两级绩效考评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要把人才培养效果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建立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明确教学设计、育人因素、挖掘转化、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养等方面的测评指标,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情况进行实质性评价,形成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举措、成效列为高校党委书记党建述职、高校校(院)长教育教学工作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完善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建立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督导制度,并纳入学校日常教学督导体系中,形成常态化课程思政教学督导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院成立以书记、院长为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研究我院课程思政建设重大决策,解决课程思政建设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思政办公室,负责我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依托课程思政办公室、教学名师团队,成立院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领导小组提供政策建议,为我校提供专家咨询,指导我院课程思政具体建设工作。我院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列入学校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成立由学校主要负责同志牵头负责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二)落实经费保障。我院加强政策协调配套,在年度预算中统筹安排课程思政建设经费,支持我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支持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研究。
(三)强化正向激励。我院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高职“双高计划”质量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教学评估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建设奖、教学名师评选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指标。在省级项目立项、专家聘任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突出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 我院将成立专家督查组,定期督导检查和指导我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四)注重总结推广。我院要注重总结凝练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进经验,树立典型,加强宣传、交流和推广,将好经验、好做法适时转化为理论成果和相关制度。鼓励我院设立专题网站或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和展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我院将选树培育一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