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我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育人功能,根据我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协作共同体 推动高校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共建的通知》要求,近日,学院党委书记杨琳擘,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宫波带队,率调研组一行赴北大荒农垦集团梧桐河农场有限公司,双方正式签署协议,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红色文化传承与现代农业实践深度融合,探索“思政育人+产教融合”新模式。学院党委书记杨琳擘,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宫波,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宇飚,学院常务副院长朱秀波、学院院长助理、学生处处长付梦,学院创意产业分院院长赵天婳等领导参加调研,梧桐河农场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勇,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振龙,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何文翠、党委工作部部长郑翠龙、农业发展部总经理贾聚岩、产业营销部总经理肖骋等领导全程参加接待及签约活动。双方通过参观学习、实地考察、签约座谈等形式,共同探索校企合作赋能发展的新路径。
寻根红色沃土:从抗联精神中汲取思政教育力量
学院调研组抵达梧桐河抗联纪念馆后,由讲解员引导,一行人通过历史文物、影像资料和场景还原,重温了东北抗联将士的英勇事迹。学院党委书记杨琳擘在参观中表示:“抗联精神是龙江大地的精神丰碑,更是大思政课的鲜活教材。我们要将红色基因与课程体系深度融合,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家国情怀。”调研组在“抗日烽火”展区驻足良久,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宫波提出,可将抗联历史与新媒体技术结合,由学生参与制作“沉浸式红色微课”,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在梧桐河百年稻作历史文化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沧桑巨变引发大家思考。参观后,宫波院长表示:农垦历史既是艰苦奋斗的缩影,也是课程思政的宝贵资源。未来可开发‘稻作文明中的中国智慧’专题课程,引导学生从农业发展中读懂国情民情。”
田间访学:定制农业与研学实践激活育人新场景
学院调研组深入丽水管理区“生活有点田”定制农业基地。该基地通过“认养农业”模式,吸引城市消费者参与水稻种植全流程,年接待体验游客超2万人次。学院常务副院长朱秀波详细询问了品牌运营细节,并提出“可将农产品定制与新媒体营销课程结合,让学生参与直播带货、包装设计等实战项目”。在水稻研学基地,校企双方就“农事体验课程开发”“研学导师培训”等展开讨论。基地负责人介绍,当前正急需既懂农业技术又擅文旅策划的复合型人才,这与学院乡村振兴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高度契合。
签约共建:打造“红绿交融”大思政课实践体系
校企双方在党群服务中心举行签约仪式。杨琳擘与张勇共同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并签署三项合作协议:一是联合开发“红色抗联+绿色农耕”研学路线,由师生参与路线设计及讲解培训;二是共建“田间思政课堂”,将水稻种植、智慧农业等实践环节纳入思政课学分体系;三是设立“黑土地专项课题”,鼓励师生围绕红色文化传播、生态农业等方向开展研究。
座谈会上,学院党委书记杨琳擘详细阐释大思政课建设规划:“要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场馆沉浸学、田间动手学、云端互动学’三维体系。”他提出“三个融合”路径,红色文化与农耕文明融合、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在电商专业植入“农产品直播中的价值观引领”模块、校内导师与农场劳模融合。开展红色研学“五个一”实践:走一段抗联路、访一位老垦荒、写一篇调研报告、做一场助农直播、设计一套研学方案。”
张勇董事长从产业角度回应合作愿景:“农场拥有2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10万亩智慧农田,可成为思政教育的天然课堂。我们期待与学院共同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让青年既在红色历史中筑牢信仰,也在黑土地上练就兴农本领。”他特别提到,双方将合作开发“稻米背后的中国故事”系列课程,通过VR技术还原抗联密营生活、现代农业科技等场景,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此次校企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标志着哈尔滨传媒职业学院与梧桐河农场的合作从规划迈向实践。不仅是红色资源与教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更开创了“思政引领、产教联动、知行合一”的育人新范式。未来形成的“红色引领、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良性生态,既为现代农业注入青春活力,也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在梧桐河畔,抗联精神与稻浪涛声交织回响中,见证着新时代青年学子将在红色薪火传承与现代农业振兴中,书写靓丽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