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传媒职业学院
心理咨询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24-05-20
  |  
阅读量:1073
  |  
编辑:
学生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收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使大学生在学业、就业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个人发展与社会期待的差异,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影响。因而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制约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应对压力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但当前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解决与完善,以便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心理咨询支持和帮助。

  1 新时代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格修养以及心理健康的培养。

  高校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应对现代社会挑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习压力、就业竞争、人际关系处理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心理健康。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增强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对个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要条件。

  1.2 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

  以人为本强调教育过程中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关怀,而且反映了教育适应个体需求的深化。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和尊重。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因人而异,要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增强自我认识,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自我理解和自我管理方面得到增强,这对于其未来的社会适应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还可以参与到自己心理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如参与决策、反映需求、提出建议。这种参与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还能增强其对教育过程的投入和满意度,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1.3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应有之义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教育目标,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体现了对年轻一代全面健康发展的关注和承诺。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其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其个人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中,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来应对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中的各种挑战。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进而增强其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心理韧性。在知识经济和创新驱动背景下,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心理健康良好的大学生更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质量。

  2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不健全

  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当前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停留在基础理论的讲授上,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导致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脱节,难以有效应对学生面临的具体心理问题。

  课程体系的缺乏完整性。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仅作为辅助或选修课程存在,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和交叉,未能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也存在不足,课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难以形成覆盖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长效教育机制。

  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待提升。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仍显得传统和陈旧,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课程效果有限,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不完善也使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根据学生反馈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

  2.2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较低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参与度不高。即使在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也常常被学生视为次要课程或选修课程,缺乏足够的参与和投入,反映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将其视为非主流或非必要的学习内容。

  学生对心理问题表现为轻视和忽视。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压力或困境时,许多大学生倾向于独自应对,并不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或咨询,增加了个体心理问题的风险,也阻碍了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话题表现出回避和敏感的态度。在校园文化中,关于心理健康的讨论和交流并不普遍,学生往往缺乏开放讨论和分享心理经验的平台,不利于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认知,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

  2.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在多数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数量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导致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数量有限,无法为更多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虽然一些高校已经聘请了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这些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上存在差距。一些非专业背景的教师也被分配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任务,这无疑降低了教学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3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策略

  3.1 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关于课程内容的构建,既要确保包含基础的心理学理论,也要融入如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等实际应用。这些课程应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心理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邀请心理学专家、学生事务专家以及有经验的心理辅导员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设计,确保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关于教学方法的更新,要坚持创新和多样化。在传统的课堂讲授基础上还应引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还可以利用在线课程、互动平台、模拟场景等网络和数字媒体资源,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可访问性,使学生能够在更广泛的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在资源配置方面,高校应提供足够的支持,包括专业的教学设施和必要的教学材料。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也需资金支持,用于开发新的教学资源、组织相关活动和研讨会等。还应建立校内外专业机构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3.2 积极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参与度

  高校应当运用多种媒介和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要积极利用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校园网等发布心理健康相关信息和知识。同时还要开发互动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程序或小游戏,吸引学生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高校可组织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举办心理健康主题讲座、研讨会和工作坊,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和心理咨询师分享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还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主题的文化节、心理剧表演、主题摄影展等活动,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参与度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

  高校还应加强与学生家庭、社区及相关机构的合作。通过家校合作,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家庭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还要与社区和专业心理健康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可在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干部培训等环节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之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教师和辅导员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中要增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引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3 加强教师培训,打造过硬心理健康教师团队

  高校应建立持续和系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可定期组织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培训,邀请心理健康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专业讲座和研讨,确保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成果。还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和研修项目,以拓宽他们的专业视野,增强学术交流和合作。

  高校应重视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培养。除了理论知识学习,还应提供实际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等实践环节,增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定期的教学技能工作坊和教学方法研讨,教师能够学习和掌握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对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高校应为教师提供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机会。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涉及心理学知识,还与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领域密切相关,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可以提升其综合素养。

  高校应建立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评价机制。通过设定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评价标准,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定期的教师业绩评估和学生反馈机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高校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为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资金支持,还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中心,确保教师能够在良好的条件下进行教学和研究。

  4 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推进,对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地位将会更加重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仅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还要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教育体系。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还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育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