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传媒职业学院
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工作室案例 | 心理疏导化解大学生心理危机
发布时间:2025-03-10
  |  
阅读量:2070
  |  
编辑:
学生处

01

案例简介

小吴(化名),男,在我校并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学习认真,但入学以后经常出现焦虑情绪,与班级同学交流较少,导致班级工作难以开展,同学关系僵化,学习和生活状态异常,常出现失眠、焦虑、情绪脆弱等心理异常现象。辅导员发现上述问题后立即对小吴展开一对一谈心谈话。    

经谈话发现,该同学有一个不太完整的童年,父母离婚后成为单亲家庭。父亲酗酒,只能跟随奶奶生活。高中时期遭遇校园暴力,期间产生过自杀的想法。该生在辅导员的开导和鼓励下前往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比较严重的抑郁症和焦虑症。



02

案例分析

该案例属于大学生因家庭及校园人际关系引起的障碍性心理问题。小吴同学因多方面因素造成心理障碍, 没有得到及时恰当的排解,进而导致抑郁。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不幸,埋下种子

图片

    小吴同学拥有一个不幸福的童年,父亲酗酒、家暴,给年幼的小吴心理造成了不可逆的创伤,后因父母离婚,小吴被迫跟随奶奶生活,虽物质生活可以满足,但心理创伤难以抚平,这给问题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二)性格敏感,封闭自己

图片

    小吴是一个内心敏感但又纯净善良的同学,比较在意别人的感受和看法。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校园人际关系对他的伤害一次次累积,致使小吴同学内心的自我调节崩溃,极易走向极端。


(三)人际失败,二次伤害

图片

    离开家进入校园后,由于性格敏感孤僻,导致小吴未能在校园内找到心灵寄托,高中时期老师的主要精力都在学习上也未能发现和解决小吴心理上的问题,甚至还遭受了校园暴力,家庭和校园人际关系不仅没有帮助自己走出阴影,还把心理创伤加重。这些经历让小吴感觉到无助绝望,遂产生自杀想法。


03

辅导思路

通过此案例对于我们平时工作中遇到特殊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有几点启示:

我对小吴同学之前的经历进行了梳理,逐一分析。不同成长时期所造成的心理创伤,采用不同的处理办法来化解,构建“贯通式”心理育人体系,利用人文关怀的方式,鼓励小吴,并发动班级同学帮助小吴,让小吴放下负担,重拾信心。通过专业人士、家庭成员和学校的合力来帮助小吴走出心理阴影。

01


谈心谈话,倾听尊重


     小吴遇到心理问题后第一时间找到辅导员倾诉,说明辅导员已经与学生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在接收到小吴的求助后,为进一步了解小吴内心更深处的想法,我利用合理情绪疗法、纳承诺疗法(ACT)等措施,再运用合适的心理知识和谈话技巧,引导小吴客观、全面的剖析自我并分析家庭环境,勇敢地回望过去,释放积压已久的情绪,这样,便找准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02


家校联动,干预转变


     家庭和校园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两大环境,辅导员作为枢纽要做好家庭和学校的沟通。根据他的家庭情况,我们要选择最合适的家长进行沟通,综合考虑后与小吴的母亲进行交流。在告知基本情况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家长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越来越多,但家长对病症的起因和学生心理以及表现并不了解,所以作为辅导员的我对家长做好了相关知识的普及,并且提出合理恰当的建议,随后与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相关要求,通过“学校-学生-家庭”三方面同时入手,做好沟通、记录和反馈。

03


班级融入,关心接纳


     辅导员在处理特殊群体学生问题时,不能只单单依赖心理健康中心和家长,班级融入和朋辈交流也是特殊群体学生走出心理阴影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班级里我选定1-2名同学对小吴进行协同关注,对有效信息进行及时收集,便于工作开展。通过同学关心与帮助,让小吴重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逐渐融入到集体中,走出之前校园欺凌的阴影。

04


搭建平台,反馈防范


  对于小吴此类特殊群体学生,要第一时间建立档案,了解其家庭情况,既往病史。对我们了解问题根源、赢得学生信任有很大帮助。通过三个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机制,第一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联防制度。借助大学生健康心理中心咨询部门、辅导员、心理委员、宿舍舍长等人员,施行心理危机随发随报,完善四级心理联防制度。第二建立“整体联动”的精准研判和监督制度,将每周的心理主题班团课与心理主题教育活动作为两大重要抓手,针对异常学生进行精准研判,做到一人一策的帮扶机制。同时结合“贯通式”心理健康育人工作系统跟踪观察,针对往期的案例实施“一案一清”的制度。第三建立“1+4”制度,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院、家庭、社会、心理机构为依托,建立四维协调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