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短期情绪修复的方式。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一旦出现这些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干预措施
1改变认识
拖延与一些认知心理呈负相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如运用积极暗示、增加成功体验和放大优点等方法获取自信;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以鼓励和原谅代替自我职责。
2劳逸结合有效积极
可以通过适当休息,转移注意力,适当地放松娱乐等来转换心情,获得暂时的积极情绪,不能逃避现实,忽视长远利益和问题的根本解决。在动机方面,任务性质中的任务厌恶影响拖延,所以需要将厌恶的任务转换为喜欢的任务或附加一些奖励。
3增强自我效能感
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拖延的发生。鼓励个体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积极监控自己的行为并评估干预期。
4改变对时间的态度
训练自己判断客观时间的能力,懂得分布大块头时间,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再预留出意外干扰的时间,才有可能摆脱拖延。
拖延症的表现
缺乏自信心
计划总是泡汤
注意力无法集中
执行力差
如何应对拖延症
分解任务,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任务。
设立合理,可行的目标。
奖励自己,学会用奖品激励自己,刺激自己不断向目标靠近。
管理界有一句名言“宁可要三流的想法搭配一流的执行力,也不要一流的想法搭配三流的执行力。”
目标追求的一个常见误解是相信我们一定要有心思去做才行。我们不需要。而且,生活中的许多任务,我们几乎从不会真正想做。真实情况就是,我们的动力状态并不需要与意图相匹配。即使我们不想做,我们还是能做成事。
希望大家都能摆脱拖延症,成为做事更加高效、更加优秀的人!